都说“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对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辉博士来说,从拉萨到阿里,从“补短板”到“创特色”,从“技术援藏”到“人才柔性援藏”,从“忐忑”到“期待”……3年3次援藏路,爱撒高原情满坡;融入大局谋发展,干事创业勇向前。陈辉用奉献和坚守,诠释了一名检科人的初心与使命。
初到青藏高原时,强烈的高原反应经常让陈辉彻夜无眠。上小学的女儿正是需要父亲关心呵护的年纪,陈辉却不能陪伴。援藏期间,陈辉多次接到中国检科院领导的关怀电话,这让他倍感鼓舞。藏区同胞对陈辉等科研工作者的尊重信赖以及藏区检测技术能力的薄弱状况,也让陈辉深感责任重大。
3年间,他连续为西藏质检所、阿里地区市场监管局提供科研帮扶,捐赠检测能力提升急需的专业书籍,对技术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和实操训练,以“一对一”的培训模式对实验人员开展包括标液配制、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在内的全面培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藏区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资料图)
3年3次援藏,陈辉早已和藏区同胞结下深厚的情谊。即便困扰藏区同事的许多问题需要多方参与才能完成,陈辉也会以藏区市场监管人的主人翁心态去积极协调争取。他主动结合藏区实际工作需求和发展方向,联合西藏质检所申报了“西藏地区特色农产品潜在危害物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应急项目,积极为藏区科研人员开拓科研思路、提升科研能力。
援藏工作任务繁重,援藏人常常身兼数职,“白加黑”“5﹢2”成为工作常态。疫情防控期间,父母病了、爱人病了、孩子病了,陈辉爱莫能助。援藏人用“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的家国情怀,诠释着“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爱国守边精神”。
千里奔赴,山海情长。如何为藏区办好实事?陈辉通过中国检科院团队的力量,尽力为藏区的科研工作者打开一扇窗,助力西藏发展。雪域高原会记得,中国检科院像陈辉一样的援藏干部人才前赴后继、跨越千山万水来到青藏高原,一往无前地为之拼搏过。
出生于陕西农村的陈辉,从小便具备坚韧不拔的性格。上大学时,陈辉对化学课格外感兴趣。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印象中,通常只能在实验室找到陈辉。
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因科研成绩突出,其导师张红医教授多次为陈辉推荐并联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陈辉有幸成为庞国芳院士的博士生。如今陈辉长期担任中国检科院庞国芳院士团队核心小组农兽药及化学污染物检测技术组的组长,作为核心骨干开展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
陈辉时常想起该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范春林所说的一句话——“科研工作要符合国家需要,技术要能用,在工作中要有主人翁意识,要把实验室当成家一样爱护。”课题任务繁重时,陈辉总是带头在实验室加班,小组实验室的灯常亮到最后。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使他获得了组员的认可,他也把每个组员都当成宝贵的种子,精心呵护帮助组员成长成才。在疫情防控期间,陈辉及时为组员送去生活物资;在过年无法回家时,邀请组员去家里共度除夕,这个小组长深受组员的尊敬和喜爱。
我国蜂蜜的蜜源植物种类繁多,养蜂地域跨度大、养蜂环节各异,植物源和地理源标识混乱,掺入糖或糖浆、低品质蜂蜜冒充高品质成熟蜜的检测难度较大。
要攻克这些检测技术难关,获取来源信息准确可靠的蜂蜜样本至关重要。从2012年开始,陈辉多次前往位于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饶河县收集东北黑蜂蜜样本,足迹遍布黑龙江、河北、新疆、山东、陕西、北京和广东等地。
追花逐蜜的生活看似浪漫迷人,但养蜂现场一般都处于比较偏远的远郊或者地势险要的大山深处。陈辉收集样品时经常走在山谷边缘,险峻的悬崖看一眼都会让人心惊胆战,往往到了目的地发现汗水已经浸湿了后背。为及时收集蜂蜜样本,他和蜂农同吃同住,也时常被蜜蜂蜇伤。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陈辉从未有过一丝退却。
多年来,陈辉为了保证样本的可靠性,亲赴我国主要蜜源现场收集蜂蜜样本上千个。一瓶瓶晶莹剔透的蜂蜜样本,在项目团队的技术攻关下,变成了一组组翔实可靠的数据、一个个准确判别的模型,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帮助蜂蜜产制品企业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
漫漫科研路,拳拳报国心。30年前的陕西乡村少年,正在成为科研攻关的中坚力量。一代代检科人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精湛深厚的学术造诣,正在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策划|郑晓可
作者|王亚洲
编辑|郑晓可
监审|沈艳阳
中国市场监管报社音伴工作室 出品
征稿
欢迎您为《音伴》投稿。您的或您推荐的文章(散文、诗歌、小说、新闻故事)可以是感人的、优美的,也可以是富有哲理、发人深省的,情真意切更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邮箱:yinban0217@163.com
更多好文
点击阅读
原标题:《归来仍是少年96 | 陈辉:有技术有温度的80后检科人》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